《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专家解读亮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共分有十一章,从战略定位、空间布局等方面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定性,并且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规划纲要》都有哪些亮点内容?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子?如何改变你我生活?中国之声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为大家一一解读。
这里是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起点,也是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的地方;这里有“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这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但却是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都包括哪里?有多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何要在此时出台《规划纲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张光南教授表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进行总体规划。他说:“粤港澳合作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了四十几年,这四十几年来,在招商引资方面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产业升级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升?如何对国家发展大局产生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从过去的区域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以这种国家规划的方式,方便各个地区协调粤港澳三地作为‘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区域合作,有更多的制度创新。”
《规划纲要》都有哪些亮点?
据了解,《规划纲要》共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规划实施”等十一章。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表示,总体来说,《规划纲要》定位清晰,要求详实,在落实方面也有具体说明。“第一,它对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情景、整个格局等有一个明确定位,特别是有一个时间表。第二,这个《规划纲要》比较具体,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都提到了具体的要求。第三,在执行落实方面,对中央各个部门怎样配合《规划纲要》的实施,制定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并且提出了一个跟踪的评估。”陈广汉说。
张光南教授认为,此次《规划纲要》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惠商与惠民的结合”:“过去的改革开放,粤港澳的合作更多是在投资方面、产业方面的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现在的发展规划,很大篇幅都与惠民相关,也就是与老百姓的生活、粤港澳的优质生活圈直接相关。比如人文社区、休闲湾区、就业创业空间、健康湾区等。”
《规划纲要》指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张光南教授表示,大湾区因其独特地理和制度优势,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制度的对接和协调。粤港澳覆盖‘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既有中国的制度背景,同时也有全面市场化、国际化的一些制度设计。因此无论是空间交通,还是制度、法律环境,粤港都可以作为一个枢纽平台,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外产品‘引进来’等,都可以通过粤港合作来推动。”
“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陈广汉指出,在产业发展方面,大湾区未来就是要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补齐短板。
《规划纲要》如何改变你我的未来生活?
《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张光南教授认为,《规划纲要》真正从顶层设计上把粤港澳大湾区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它通过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比如过去香港专业人士要进到内地注册、开展业务,那么可能存在职业资格的认证,还存在香港专业人士来到内地的生活管理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对方方面面进行了协调和技术创新,会使得他们来到内地就业、创业、生活更加便利。这些都是基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制度的协调、社会管理的创新来实现的。”
张光南教授补充,和世界其他著名湾区一般由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分阶段发展方式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阶段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大湾区必将建成要素流动顺畅、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重点解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1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正式公开发布,让省测控促进会科普小编来带你看一下纲要划的重点。
1.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3、发展目标
到2022年,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4、空间布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轴带支撑。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5、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6、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沈海高速(G15)和京港澳高速(G4)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
●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建设。推进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横琴口岸(探索澳门莲花口岸搬迁)、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新口岸项目的规划建设。
●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
●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7、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19.360, 0.36, 1.89%)、3D 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8、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
●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
●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当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积极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
大湾区的前世今生
●2015年3月,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明确提出。
●2016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拓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3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6年3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列入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3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8年3月,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率领多名政策局局长赴大湾区深圳、中山、珠海三市考察。5月16-17日,林郑月娥率团到广州考察。
●2018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年2月13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深圳前海举行,31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749亿元。
点击链接进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2018年09/07 22:16 | |
2020年11/27 23:40 | |
2025年02/25 22:16 | |
2021年05/02 10:56 | |
2020年04/30 20:06 | |
2025年02/25 21:30 | |
2025年02/25 22:17 | |
2021年08/29 15:05 | |
2019年11/25 23:23 | |
2020年05/30 10:59 |
![]() | ![]() | 版权所有: | 深圳市陆壹捌捌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
联系电话: | 0755-61967921 邮箱:abc@61889vip.com | ||||
通讯地址: |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金田路与福华路交汇处金中环商务大厦群楼108C ICP备案号:粤ICP备16012531号 |